因為愛‧所以我們在一起
父母總是費盡心思想教育出優秀的孩子,可是很多時候,父母做的,卻不一定是孩子最需要的,且跟著專家看看10個愛孩子的觀點,同時想一想,我們對孩子的愛,到底對了嗎?

文/高子茗 採訪諮詢/家庭教育諮商師 葉芳美

1. 這是他擅長的能力嗎?
有的人天生就是運動員的料,跑步快、投籃準,所以,學習運動項目對這種人來說顯得輕而易舉。可是,父母在教養孩子時,卻常常忘了去留意這是孩子擅長的項目嗎?例如有兩個孩子,一個運動細胞是60分,一個是90分,他們都一樣會跑步、打籃球,但是天賦不同的情況下,60分的孩子勢必略遜於90分的孩子,而顯得不擅長或慢半拍。
如果父母總以最後成果來看兩人的表現,或許會責怪其一個孩子不夠用心、不夠認真,但事實上,有可能是因為某些孩子的運動細胞先天就比較差,他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追上別人的成績。
因此,葉芳美老師想提醒父母,在責怪孩子之前,是不是可以先想想,這是孩子很拿手的事嗎?如果60分的孩子已經有70分的水準,你應該為他喝采,多給他一些鼓勵。

2. 讓他從經驗中了解你的善意
老一輩的人總說:「我走過的橋,比你走過的路還多」這雖然是事實,可是,你對於長輩的建議都完全聽進去了嗎?孩子也是一樣的,父母為了他好,可能會要求他:天冷了,穿上外套;玩具要收好等等。可是,孩子不一定會了解父母的苦心,可能覺得父母要求得太多、管得太多。
葉芳美老師建議,你可以試著讓孩子從經驗後的結果,去接受你的意見對他是有幫助、有意義的。例如天氣冷了,可是不願意穿上外套,因此而感冒或打噴涕,你就提醒他,如果他先前聽了建議穿上衣服,就不會打噴涕了;或是孩子有一天找不到玩具,就告訴他,「如果上次你接受我要求你收好玩具的建議,今天要找玩具就容易多了。」讓孩子從學到的經驗,去了解爸媽的話對他是好的、是有幫助的,那麼,以後他就會採納你給的叮嚀或建議。

3. 可以賞罰‧但請先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
「賞罰」,是許多育兒專家建議可以用來改變孩子行為的技巧,當孩子願意做某件期望中的事時,就會給他一個獎勵(買玩具、吃糖果等);當孩子做了某件父母不希望他做的事情時,就給他一項處罰(罰站、沒收玩具等)。
葉芳美老師認為,「賞罰」的方式雖然可行,但是,父母要注意在「賞」的過程中,或許會造就出功利主義的孩子,可能變成沒有獎勵,就不做什麼;而「罰」的做法,可能演變為親子關係的破壞或傷害孩子的身心,最令人擔心的是,甚至會形成孩子攻擊性的行為模式,他會認為,只要是強勢的人就可以處罰弱勢的人。
因此,她提醒父母,在對孩子「賞罰」之前,應該要先建立非常親密的親子關係,讓孩子了解,你這麼做是出於對他的愛,讓他願意在沒有獎賞時,也達到父母的要求;此外,在罰之前,一定要事先說明白,例如我希望你遵守某項規定,如果你不遵守,之後我會處罰你,並清楚告知處罰的內容(例如罰站10分鐘、打3下屁股),如果孩子還是再犯,父母就要告訴他,是因為觸犯了約定好的規則,所以,他才會受罰。

4. 堅持建立必要常規‧讓他未來順利成長
可是,有些父母卻是懶得管或不敢管,這些父母可能會想「反正長大就懂事了」或「我一罵,他就哭鬧不休,乾脆不管算了」,如果父母面對問題的當下,沒有去解決問題,日積月累之後,孩子就可能成了小霸王、沒有秩序觀念的人。
父母的不在乎、不積極,最後讓孩子成為團體中不受歡迎的人,就是因為孩子不懂常規、不守常規。所以,父母千萬不要懶得管或不敢管,這有可能會害了孩子的成長。

5. 孩子是你的一面鏡子
有些父母覺得,我的孩子為什麼說話不禮貌、吃飯挑食等,結果原來是父母一生氣時就罵人、發脾氣;吃飯時會刻意挑掉某些菜。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模範,孩子會將眼中父母的行為記憶下來,等到日後遇上相同場景時,孩子就會用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來處理事情。相信很多父母一定有這種經驗,當你的孩子和娃娃一同遊戲時,她會說她在扮演媽媽,結果沒多久,她就把你曾罵她的話,用來罵她的娃娃。當你挑剔孩子做得不好時,是否應該去想想,你曾做了哪些示範動作?你對孩子的要求,自己也都做得到嗎?

6. 愛是一切教養的根本
前一陣子,商業周刊製作了一篇《「大象男孩」與「機器女孩」》的故事,許多人為這兩個故事流下了心疼的眼淚。而故事中的小男孩及小女孩,即使身體上有著大大的缺陷,可是,卻還是保持了樂觀與積極的個性,這樣的性格來自於他們都擁有阿嬤無私且全心照顧的愛。
其中重度肢障、腦性麻痺的8歲小女孩,在每一次學習走路的痛苦過程中,都會淚流滿面的喊著:「加油!我要加油!」因為,她知道,如果她會走路,阿嬤就不用那麼辛苦的照顧她了!這就是真正的「愛」。因為孩子知道阿嬤愛他,所以她願意為阿嬤而改變。如果教養的根本能以「愛」為基礎,孩子將心甘情願朝向父母的期待而前進。

7. 不要害怕向孩子告白或認錯
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,父母有時候難免會為了自己衝動的情緒感到懊悔,例如看見孩子突然衝向馬路,可能會又氣又怕的痛打孩子一頓。等氣消了,父母卻開始感到後悔,覺得似乎不應該出手打孩子、罵孩子,於是,自己心中就出現育兒矛盾。
建議父母等孩子及自己情緒平靜之後,應該好好的告訴他,剛才為什麼媽媽要那麼生氣,讓他知道,你是害怕他會出事、被他所做的行為嚇到了,所以,你實在受不了才會忍不住責罵他,你可以放下身段對孩子表達心中的感受,讓孩子知道原來媽媽也是會害怕、會擔心的。
當你的孩子了解你的出發點是來自於「愛他」時,他也會選擇包容大人的行為。
當然,父母也應該盡量以高EQ來解決親子間的衝突,不要經常動手打孩子,否則可能讓孩子認為,出手打人是制止別人的方法。

8. 順其自然‧可能會更好
葉芳美老師表示,這是一個地球村的社會,很多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競爭的對象不再只是隔壁的小孩,而是面對整個世界的競爭,於是,孩子從很小時候就必須學會很多知識、才藝,此外,父母親在物質上也努力想給孩子很好的生活。
但就精神層面來說,孩子卻可能是匱乏的,因為這一切的行為不見得就是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。現代的環境裡增加了太多的不自然,例如不餵母奶而餵牛奶,母親無法照顧孩子必須交給保母、孩子沒有空間跑跳,只能整天對著電視等等,這些都違背了大自然法則中,人類哺育幼兒最初、最原始的基本方式。
在孩子出生最初幾年的成長過程中,他需要的是最順其自然、最初始的照顧,包括喝母奶、擁有母親完全的愛、自由自在的活動。

9. 真正的愛就是要有所犧牲
現在的家庭多數是雙薪父母,不管爸爸或媽媽都必須花費很多的時間在工作上頭,父母親可能會說,我是愛他的,我願意給他過很好的日子;也有父母會說,我不能放棄我的工作,工作對我來說非常重要。
可是,對孩子來說,在物質上或環境上過好日子,就是真正的愛嗎?
葉芳美老師希望父母想一想,真正的愛或許應該以孩子為重心,父母可以犧牲某些成就感,讓孩子得到全心全意的照顧,特別是在孩子剛出生的幾年內,如果父母能讓孩子得到足夠的安全感及照顧,就等於打下堅固的親子情感地基,未來孩子長大之後,不管發生什麼事情,他都會相信,我的父母隨時都在我身旁,他就會充滿奮鬥的勇氣,因為他知道,只要是做對的事情,父母總是在背後給他百分百的支持。

10. 你有沒有給他一個健康的環境
父母時常會對醫師抱怨:他的體質很差,外面只要流行感冒,他就是第一個掛病號的人;他的胃口很差、東西吃得很少……。
可是,父母卻忘了去想,從孩子一出生,是否給了他一個健康的環境,例如父母生活忙碌,於是燉一鍋牛肉粥,然後把它分成7等分送進冷凍庫,一天讓孩子吃一份,孩子漸漸養成只吃某幾種食物的習慣。長久下來,挑食、偏食的問題就存在了。
或是,整天讓孩子關在家裡吹冷氣,很少帶他出門去運動,結果偶爾一出門就中暑或感冒。問題就出在孩子自我調節能力已經慢慢消失了,而且因為少運動,新陳代謝功能不佳、免疫力也差,難怪孩子會生病。

看完了這10個愛的觀點,你會發現,原來教養必須是從父母本身開始的,當我們一再嘗試教育、改變孩子之前,其實,父母也有需要先改變的地方!
要融入社會就是要遵守一定的常規,例如小朋友要學會輪流、排隊、有禮貌等,而常規的教育責任,大部分必須有賴父母的指導及提醒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黑輪媽與豚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