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bobo像個天生的演員一般,從小時候會學著路邊的貓咪喵喵叫、小狗汪汪叫,到再大一點,會學媽咪想穿高跟鞋、化妝,或是學爹地刮鬍子等等,孩子從小就用雙眼仔細觀察這個世界,並從中學習及模仿,進而得到一般生活的技能及在社會與人相處的能力。

撰文/張瑞珊 諮詢/輔英科技大學幼保系系主任 楊璧琿 參考資料/《不要低估你的孩子》

孩子的潛力無窮,擁有無可限量的發展能力,但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塑造良好的學習氛圍,並勉勵自己成為孩子模仿的模範,都是各位家長亟需努力的重要課題,讓自己與孩子能夠在過程中,一起快樂成長、茁壯。
了解bobo的發展進程
輔英科技大學幼保系系主任楊璧琿表示,想要了解兒童在模仿期階段有何身心的變化,首先,父母要先了解何謂「兒童發展進程」?它意指孩子從出生直到青少年這個階段過程當中,整個身體、社會情緒、認知及語言等各種領域,全方位的發展變化情形。
常見兒童發展進程
6個月
細動作:
1. 雙手會互握。
2. 手能伸向物體。
3. 自己會拉開臉上的手帕。
粗動作:
1. 抱直時,脖子豎直,頸部保持在中央。
2. 會自己翻身,由俯臥翻成仰臥。
3. 可以自己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
語言及認知:
1. 哭鬧時,會因為媽媽的撫慰而停止哭泣。
2. 看他時,孩子會回看你的眼睛。
身邊處理及社會性:
1. 逗他會微笑。
2. 餵他時,會張口或用其他動作表示要吃。
家長如何適性引導孩子的模仿行為:
要做的
1. 多和孩子肢體接觸,逗孩子玩,和孩子建立親密依附關係。
2. 觀察孩子的生理需求,適切予以回應。
不要做
不要長時間不理會孩子,此階段除滿足其生理需求外,也應注意親子間情感的互動。

1歲
細動作:
1. 拍手。
2. 會把一些小物體放進杯子裡。
3. 會撕紙。
粗動作:
1. 能雙手扶家具走幾步。
2. 雙手拉著幼兒會移動幾步。
3. 拉著物體自己站起來。
語言及認知:
1. 以揮手表示再見。
2. 會模仿簡單的聲音。
身邊處理及社會性:
1. 呼喚他,他會來。
2. 會脫帽子。
家長如何適性引導孩子的模仿行為:
要做的
1. 持續和孩子有語言互動。
2. 藉由遊戲的方式引導孩子練習各種粗細動作。
3. 讀故事書給孩子聽。
4. 開始讓孩子有機會和其他幼兒一塊玩耍。
不要做
1. 對孩子的生理發展不宜揠苗助長(例如強迫站立或行走)。
2. 別讓孩子予取予求,對其要求應開始建立規範。

2歲
細動作:
1. 會重疊兩塊積木。
2. 會一頁一頁地翻圖畫書。
3. 會將杯子的水倒到另一個杯子。
粗動作:
1. 會自己上下樓梯。
2. 會自己由椅子上爬下。
3. 會踢球(一腳站立,另一腳踢。)
語言及認知:
1. 能指出身體某一部分。
2. 至少會講10個單字。
身邊處理及社會性:
1. 自己會脫去衣服。
2. 會打開糖果紙。
家長如何適性引導孩子的模仿行為:
要做的
1. 陪孩子玩、多和孩子有語言互動。
2. 提供具有開放、創造性的玩具給孩子。
3. 建立孩子的生活常規。
4. 注意居家環境的安全,提供孩子一個安心探索的環境。
5. 提供孩子機會練習生活自理技能。
不要做
1. 不要強迫孩子做認知技巧的練習。
2. 不要常以電視安撫孩子。

3歲
細動作:
1. 可模仿或照著樣式畫出垂直線。
2. 會一頁一頁地翻圖畫書。
3. 會模仿別人做摺紙動作。
粗動作:
1. 會手心朝下丟球或丟東西。
2. 不扶東西就能同時雙腳離地跳躍。
語言及認知:
1. 能正確說出身體6個部位名稱。
2. 說的話有一半能讓人聽懂。
3. 會主動告知想上廁所。
4. 會問:「這是什麼?」
身邊處理及社會性:
1. 會自己穿脫沒有鞋帶的鞋子。
2. 能用湯匙吃喝東西。
3. 會自己洗手並擦乾。
家長如何適性引導孩子的模仿行為:
要做的
1. 給予孩子正確生活規律示範,協助孩子建立生活常規(例如收拾玩具、定時睡覺等)。
2. 設定生活常規。
3. 正確示範各種生活自理技巧(例如穿衣、吃飯等),不催促孩子,給孩子時間練習。
4. 常常閱讀,讓孩子看見父母閱讀行為,鼓勵其建立閱讀習慣。
不要做
1. 不要處處催促孩子。
2. 不要要求孩子做到完美,給予改正機會。
3. 不要一手包辦孩子各種生活自理瑣事,需給孩子練習機會。

bobo模仿歷程
關於兒童發展進程理論,不同學派有不同詮釋方式,其中著名的學派之一為加拿大心理學家班度拉(Bandura)所倡議的「社會學習理論」。在班度拉提出理論前,一般學者通常藉由在人為操作的環境中,從對動物實驗的觀察中發展他們的理論;但班度拉認為將動物實驗的觀察結果用於兒童身上並不完全符合,原因在於動物與人類最大相異之處在於,動物並無所謂的「社交行為」,但孩子卻是在群體中成長茁壯的,藉此,班度拉提出「社會學習理論」,意即孩子會在社會情境中,憑著「觀察」別人的行為,進而學習模仿,並獲得技能以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。
班度拉認為,孩子的模仿行為一共會經歷4個階段。
1. 注意與專注的過程:當孩子覺得爸爸是他值得模仿的對象時,他便會特別注意及觀察父親的言行舉止。
2. 記憶保留過程:當孩子經常看到爸爸經常挖鼻孔,他會將挖鼻孔這個行為存入記憶資料庫內。
3. 肢體化過程:當爸爸在挖鼻孔時,也跟著爸爸一起挖鼻孔。
4. 強化動機的過程:當孩子挖鼻孔這個動作未受到大人禁止時,那麼孩子心裡便更加認定挖鼻孔是個好的行為,日後也會重複挖鼻孔的動作;但若是受到嚇止或處罰,孩子日後挖鼻孔的機率則會降低。
楊璧琿表示,雖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家長不可能時時在旁提醒,也不能保證孩子在一個「無菌無害」的環境中成長,即使孩子具有複製行為的能力,但是行為動機卻是取決於孩子本身的價值判斷,此時,只能靠父母在平日的時時提醒,為養成孩子健全完整的人格而努力。

班度拉的「社會學習理論」
班度拉曾於1965年進行一項「攻擊性行為」的實驗。該實驗將一群4歲正值幼稚園時期的兒童分成3組,此3組兒童觀賞同一部影片,片中男主角以侵略性姿態毆打充氣娃娃玩偶,實驗組的影片結局為男主角受到其他成人稱讚,並給予巧克力做為獎賞;控制組的影片結局則為男主角觀受到處罰;最後一組則是男主角無受到任何讚賞及處罰,以未處理的方式做為結束。
看完影片後,班度拉將這群孩子一個個單獨帶進另一個小房間當中,看看他們對於玩偶有何反應?實驗結果發現,控制組兒童行為控制最為顯著,他們模仿片中男主角的攻擊行為的比例最低,較少對玩偶做出任何攻擊或暴力行為;也就是說,當成人對於孩子錯誤行為加以阻止或勸嚇時,可有效降低孩子負向行為的表現。

塑造好的模仿學習氛圍
經由社會學習理論可以得知,孩子的確可經由語言、行為及動作的模仿,而學習相關的社交或生活技能,因此許多暴力與攻擊理論中紛紛提出,當一位兒童以搶奪或暴力行為霸佔其他孩子的東西或玩具時,此時,如果他的父母是以鼓勵的態度面對他的孩子,將更加助長此兒童的攻擊行為。在此,楊璧琿提出下列4點建議,讓家長了解平時應採何種態度面對孩子,又應營造何種學習環境及生活氛圍,促使孩子從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、健全的學習態度。
1. 身教重於言教:雖然是老調重談,但說來容易,做來難。舉例來說,許多家長教導孩子要樂於與他人分享,卻從未讓孩子參與個人生活,孩子無從得知父母平時做人處事態度為何?更遑論學習何謂「與人分享」?藉此,楊璧琿提醒家長,如果不想要孩子一直看電視,那麼家長也應立即放下手上的電視遙控器,站起身來和孩子說:「媽媽陪你一起讀故事書吧!」或「媽媽帶你一起去散步吧!」以實際的作為,取代口頭提醒,同時也有助於拉近親子距離。
2. 閱讀讓身心更健全:孩子年紀尚幼,對許多抽象的意境,並無法靠想像去感受。像是如果媽媽又懷了第二胎,但家中老大卻無法了解,為何會有其他孩子分享媽媽,因而發生爭寵行為。楊璧琿建議,媽媽可在懷孕階段就陪著老大閱讀相關內容的故事書,例如「兩條相看兩相厭的蘋果蟲兄弟」的故事,有兩條蘋果蟲兄弟為了和母親爭寵,中間發生許多有趣、好玩的事情,直到最後他們才終於了解,手足才是一輩子的好伙伴。藉由故事提供孩子明確的情境,就好像經歷了一趟模仿學習的過程,從故事中培養孩子的同理心,這也是楊璧琿十分提倡「愉快的親子共讀」的理由,因為故事能夠幫助孩子跳脫一般的生活框架,徜徉書海,無形之中可強化孩子健全的人格特質。
3. 鼓勵強化正向發展:許多家長會利用禮物或玩具等獎賞,做為強化孩子動機的方式,例如和孩子說:「你乖乖吃飯,媽咪等一下買玩具車給你。」但楊璧琿在此提醒所有家長,獎賞機制必須小心使用,因為獎勵畢竟有所極限,使用不當可能會誤導孩子價值觀。在此,楊璧琿建議,以鼓勵取代貼紙,以擁抱代替玩偶,媽咪可以改口說:「你乖乖吃飯,媽咪等下帶你去公園一起玩。」藉由「情感上」正向的支持,發展孩子健全的內控能力。
4. 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:給予孩子正向學習的楷模,也是增加孩子正面學習的最好方式之一。可讓孩子多多參與團體活動(例如夏令營、同儕遊戲團體…),孩子自然懂得和其他同儕學習、比較,並為自己訂定較高標準,這就是「自發性的學習」。如果再搭配家長以個人行為做為強化機制,例如帶著孩子一起做資源回收,或是到公益團體一起做志工等等,讓孩子在充滿正向刺激的環境中成長,並鼓勵其正向行為,對於負面行為則加以處置,相信孩子一定能夠培養出健全的人格特質。

給父母的建議
為了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,能夠更加愉快、健康地探索這個世界,接受這個社會,楊璧琿提出以下2點供家長參考。
1. 融入孩子生活:許多家長只重視自己孩子的成績或才藝,其他一概不管,楊璧琿建議,家長也要勇敢地踏進孩子的教室,不用感到不好意思或是過度干涉,因為了解孩子的朋友、傾聽他的心事、關心他的生活經歷,用心參與孩子的生活,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,滿足孩子在親情上的所有感受。
2. 放大孩子優點:正如很多學者提倡的「減少孩子缺點最好的方式,就是放大孩子的優點」,楊璧琿亦有此同感,的確,與其一味在孩子耳邊嘮嘮叨叨,「唉呀!你這裡做的不好!那裡做的不對!」還不如直接告訴孩子,到底怎樣做才是正確的,提出實際性且具建設性的意見給孩子,做為修正行為的基礎,比起亂發牢騷來得更有意義。

有了bobo之後,人生變得大不相同,不但必須面臨照護新生兒可能會發生各種狀況,還要思考孩子長大後的教養,以及教育經費等種種問題;似乎,當了父母之後,要學的事情突然之間變多了!
撰文/鍾碧芳

為人父母可說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職責,當bobo出了產房後,不管願不願意,兩人世界就已經結束,未來的三人行,甚至四人行的家庭型式,都是即將面對的挑戰。
做好準備迎接挑戰
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莊惠茹認為,在懷孕前,父母就應該要有心理準備與心理建設,「照顧、教養小孩,確實不是件容易事。」尤其當了父母之後的身心疲憊,更非未生養者所能理解。
必修1:關愛陪伴勝於物質的滿足
照顧孩子,是長期的責任與功課,需要不斷地學習,陪著他一起成長,莊惠茹醫師強調,「父母對孩子不應該只有生養他的軀體,最需要的是,能夠衷心願意撥時間陪兒女一起成長,而非只是以金錢物質滿足孩子的需求生活,卻缺乏教養陪伴的心思。」不論對新生兒或是年幼的bobo來說,能夠擁有父母的關愛陪伴,就是最好的安全感來源,也是孩子身心健全的基礎。
必修2: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
孩子的成長有階段目標,以剛出生的新生兒而言,接觸到的是一個與媽媽的子宮完全不同而陌生的環境,對寶寶而言是相當大的挑戰。很多新手爸媽常抱怨孩子日夜顛倒,她指出,「母體的保護沒有日夜之別,因此剛出生的bobo並沒有所謂的日夜之別,應該給寶寶時間去適應新環境,之後就會漸漸步入常軌。」另外,若以母乳寶寶來說,她強調,餓了就吃是一定的道理,父母不需擔心會因此寵壞他或養成他的壞習慣等問題,隨著寶寶成長,能吃的量增多,自然會拉長餵食的時間。當爸爸媽媽願意轉換觀點,才能以平常心來陪寶寶度過這段適應期。
必修3:妥善調整規劃時間
孩子出生後,父母的責任與壓力自然而來,不論是照顧新生兒或對未來的教養、經費等相關考量,都十足令人勞心勞力,時間不夠用,是必然的自然反應,可能過去常有的應酬與交際,都為了教養大事而被迫耽誤或取消。莊惠茹醫師建議,生活步調一定要有所調整,重新規劃、運用時間,排出重要順序,才能在教養的同時,從容面對新生活。
必修4:避免不必要的比較
在教養孩子的功課裡,不要出現太多的比較,否則容易產生不必要的挫折感,她說,父母一旦在教養過程出現比較,難免會產生不必要的擔憂,例如,身高體重等生理現象,每個孩子的發展程度都不一樣,只要依照各自的成長步調正常生長即可,不需要與他人比較,否則,由比較而來的壓力,很容易打擊原有的成就感。莊惠如醫師強調,對於外來的耳語、聲音可以適當的接受和參考,但不要過度放大,若有疑問時應詢問醫師專業的建議以為依循。
必修5:充分善用資訊
為人父母最需知道如何尋求資源與協助,不論是新生兒的照顧或日後的教養問題,有許多事不是夫妻兩人就能輕鬆解決的事,懂得如何善用資源,就能擁有最好的後援。莊惠茹醫師提供好用的照護相關資訊,能幫助新手父母成功上路。
1. 大型醫療院所的衛教資訊:現在幾乎所有大型醫療院所,都設置了相當完整且豐富的網站,而由其提供的資料,的確也因為有專人維護與監督,而有較完整且正確、客觀的解答,而非只是以訛傳訛。
2. 大型社會組織或機構:由具有公信力的組織團體或機構,如台灣母乳協會等,也能提供相當可信度的解答。
3. 網路討論區的搜尋:網路討論區屬於經驗的分享,但建議不要太相信單一性的回應,否則除有可能是廣告花招外,也可能只是個人偏方,不盡適用。
4. 同一問題尋求不同專業來解答:如果發現bobo有某些稍具疑惑的問題,最好多問幾個不同的專業來尋求解答,莊惠茹醫師說,這是保障自己最好的方法。
5. 醫院的醫療資源:在新生兒從醫院出院後,如果有照顧上的問題,一般生產醫院的嬰兒室或新生兒病房,都會願意給予解答,有照護方面疑問的父母,不妨試試。

別聽信非專業的建議
做為新手父母,最常面臨到的,不外乎是照護新生兒的諸多疑問;莊惠茹醫師表示,臨床上兒科醫師最常遇到的困擾,是父母反而經常聽信非專業的意見,例如藥局通路的藥師,她強調,部分藥局的藥師並非兒科專科畢業,育兒意見也不見得正確,最怕會有不當推銷的問題,尤其如果對新生兒的營養觀念不正確時,就容易誤導父母。因此,若對照護有任何問題,一定要詢問專業兒科醫師,才是正途。
除了照護養育上的觀念是新手父母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外,日後的教養工作也是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的耐心與關注;畢竟,孩子的成長與未來並非一蹴可及,也都各個不同的階段問題,需要父母雙方全心投入、共同解決。只要共同擁有學習成長的心,相信就能更輕鬆自在的面對這生命中的重要轉折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黑輪媽與豚妹 的頭像
    黑輪媽與豚妹

    キューピちゃんの豬窩

    黑輪媽與豚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