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謂的「同理心」,就是將心比心。
舉ㄧ個現象來講。
在台灣,因為少子化的結果,
造成很多家族有二、三十個大人,
一起教養ㄧ或二個小朋友的情形。
這二、三十個大人都把這孩子捧在掌心上面,
當成家裡的寶貝,小朋友在家裡就變成小霸王了,
所有的人都要讓他、寵他,還必須聽他的才不會使他生氣。
這樣的孩子,很可能就被寵壞了,
日後他會理所當然認為,每個人都要把玩具讓給他,
生氣或哭的時候,每個人都應該向他道歉,
當他不高興時,每個人都要放下手邊的工作去幫助他。
如此ㄧ來,當他開始上學時,就會產生適應上的困難。
為什麼會適應困難呢?
各位想想看,全班有二、三十個小朋友,
每個都是父母眼中的寶貝,那麼誰要讓他呢?
所以,他馬上就適應不了了,
可能會覺得:我在家裡誰都讓我、玩具都是我的,
可是怎麼到了學校,如果我揍別人、別人就還手?
怎麼我拿別人東西、別人不讓我拿?
他還會發現,為何老師沒有特別照顧我,
而把注意力分給二、三十個人?這時,也就遇到挫折了。
因此,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「將心比心」。
當小朋友面對上述的情形時,
同理心就是相當重要的ㄧ項心理能力,
我們可以告訴他:
「孩子,你是爸媽心目中的寶貝,可是別人也是他爸媽心目中的寶貝啊!
別人打你,你會難過,那麼如果你打別人,別人同樣也會難過啊!」
要引導小朋友了解,
原來別人的感覺就跟我們自己的感覺一樣重要,
原來在我們的世界裡面,不是只有自己。
當小朋友先學會感受到他人的感覺,
便能夠同理別人的感受,變成ㄧ個在思想和感受上逐漸成熟的孩子。
例如,有時父母永遠都把最好吃的東西留給孩子,
好比吃飯時,魚剛上桌,
爸媽就全部給小朋友吃了,漸漸這個小朋友會覺得,
「是的!這些都是要給我吃的。」
假設有一天,魚剛煮好,看起來很好吃、很鮮美,
媽媽聞到香味也許受不了,
就跟孩子說:「孩子啊,這個魚很好吃,媽媽也要吃。」
各位知道小朋友可能會有什麼反應嗎?
他會直接把魚拿到自己面前,
然後說:「那本來就是我吃的。」
往往父母這時候才發現,
糟糕,原來我們家的孩子已經不懂得什麼叫做「同理心」了。
原因是,父母從小給他的教育歷程中,
讓他在自己的世界裡只知道有我,而不知道有別人,
他只知道自己要享受,甚至有時比較自私自利,
完全不在乎別人,也完全沒想到這好吃的三餐是媽媽做的,
有爸爸在外面辛苦工作才能提供他去上學、學鋼琴。
這時,他已經變得沒辦法去感謝周遭的大人了。
所以,當父母盡力讓小朋友過好日子的時候,
千萬要記得,也要讓孩子同時有感恩的心情,
引導他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、感謝老師的教導、
感謝整個社會和國家對他的栽培。
也要教他如何幫助他人,好比告訴他,
如果老師拿很重的東西,要能夠幫助老師拿ㄧ些,
這樣才是最棒的小朋友,在生活和學習當中,他也要學會相互付出。
有位媽媽曾跟我說:
「許醫師,你說要經常鼓勵孩子,
但是我實在不知道怎樣鼓勵我的孩子,
因為他都是最後一名。」
我就跟她說:
「首先,你還是要鼓勵孩子,告訴他,他真的太善良了,
你看他長期霸占了最後一名,
才能夠讓其他小朋友即使考最壞也只是倒數第二名,
你說他是不是很善良?」
我繼續告訴她:
「其次,你看你的孩子,雖然每次都最後一名,
他還是這麼快樂、開心,即使成績不好,
仍能夠對生命保持樂觀的精神,你不覺得這個孩子很棒嗎?」
並且我請她還要對孩子說:
「既然你是最後一名,也不會再退步了,
將來就有機會可以得到最大進步獎。
原來,得到最後一名還有這麼多好處啊!」
媽媽聽到都笑了起來。
同理心,就是很古老的ㄧ句話:將心比心,己所不欲勿施於人。
讓小朋友試著去了解別人的感覺,
體諒父母的辛苦和老師的付出;
家長能夠引導、幫助小朋友做到這一點,
他就會是ㄧ個最棒的孩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