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9年《康健》曾報導並呼籲各界重視兒童近視;八年過去,教育部也已推動「加強學童視力保健五年計劃」,兒童近視增加比率雖趨緩,但整體近視率仍偏高,甚至向幼兒蔓延,幼稚園大班的近視盛行率已近19%,小學畢業時破六成,高中畢業,10人就有8.5人近視。
近視是一種永久的眼疾。愈早近視,愈有可能惡化為高度近視,甚至導致失明,家長和學校都要努力搶救。

園長,你們這裡是不是全美語教學?教不教寫字?」

每次帶家長參觀幼稚園,台北縣私立三民幼稚園園長楊嬪媛就會面對這樣的疑問。當她回答「我們保護幼童視力,不主張教幼兒英文和寫字,也不用電腦、電視教學」,多數家長二話不說,掉頭就走。

「三歲看終身,六歲定未來」,當這句話不只是幼教業者的廣告詞,也成為家長的教育信念時,孩子無憂無慮的童年被過度學習取代,也埋下「惡視力」的種子。

學前篇 幼稚園守護視力健康的起點

楊嬪媛也是教育部視力保健種子教師訪評委員、台北縣教育局幼教輔導員,她去訪視幼稚園時,竟發現小班在寫英文字母測驗卷、中班在學過去式、大班把小學二年級的測驗卷拿來當教材;還有幼稚園強調e化教學,孩子的眼睛暴露在快速閃動的電腦、電視螢幕前。

幼兒的眼睛還未發育成熟,就開始長時間、近距離用眼,視力未老就開始先衰了。

根據國民健康局委託台大醫院對全國幼兒視力的調查結果顯示,民國83~93年間,學齡前幼童近視的比率快速攀升,尤其是大班幼兒的近視比率從7.34%暴增到18.89%,也就是約每五個5歲左右的幼兒,就已有一個成了「小小四眼田雞」。

台大醫院眼科部主任林隆光指出,一旦近視,度數通常是有增無減,而且研究發現,罹患近視的年齡愈小,度數加深愈快,以後變成高度近視(600度以上)的機會就愈高,容易發生視網膜剝離等併發症,可能導致失明。

不教英文就沒有市場

「幼兒就有這麼高的近視率,這實在太恐怖、太誇張、太不正常了,」長期關心兒童視力的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教授陳政友,一連用了幾個強烈的形容詞表達憂心。

他說,孩子的眼睛構造本來是天生的遠視,「大人到底做了什麼,把孩子的眼睛變成了近視?」

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兼任講師蘇傳臣說,理想的幼稚園教育不應該是小學的提前教育,它應該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、與人相處的能力和基本的品德,而不是教授知識;但現在很多幼稚園已經走偏了,強調學習知識,教孩子大量閱讀、書寫、記憶。

他說,其實沒有一家幼稚園非教小孩英文、注音符號或寫字不可,卻不得不屈就家長的要求,「不教就招不到學生,有多少幼稚園願意堅持理念?」

各縣市教育局曾用行政命令要求幼稚園不得教寫字,以免影響筋骨、肌肉及視力發展,也要求幼稚園的招牌上不得出現「雙語」字樣,並將視力保健納入幼稚園評鑑的項目,但一位幼教學者直言,法令對公立幼稚園較有約束力,但「很多私立幼稚園陽奉陰違,甚至根本不甩,他們認為滿足客人(家長)的要求最重要。」

陳政友主張幼稚園階段納入國民義務教育,就可以有更多規範,改善目前良莠不齊的狀況。

幼教老師需要充電

幼教老師直接影響孩子的生活習慣,但他們卻未必有正確的視力保健知識。楊嬪媛就曾聽過老師告訴小朋友「多吃紅蘿蔔就不會近視」。事實上,紅蘿蔔內含的維生素A,雖然是維持整體視力健康不可缺少的營養素,但是並不能有效預防或改善近視、散光。

此外,教育部在1987年頒布「幼稚園課程標準」,其中健康領域的範圍明訂「維護視力健康」,但很多幼稚園卻不曾實施視力保健教學。

教育部曾經分批調訓各地的幼教老師,教他們視力保健的正確觀念,回去落實在教學裡。

不過,更理想的是在幼教師資養成階段,就給予視力保健教育。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教授張孝筠就提醒她的學生,不要小看拿筆姿勢、坐姿、照明、桌椅高度這些小事,藉由老師不斷的提醒,影響家長和孩子,他們一輩子受用無窮。

做孩子的健康守護者

在「提升競爭力」的浪潮下,台北縣新店市的三民幼稚園,是少數堅持不教英語、不教寫字,卻重視視力保健的幼稚園。

園長楊嬪媛說,不管從孩子的生理、心理發展或教學經驗來看,過早或過度學習知識,對孩子都沒有明顯幫助,甚至因此失去學習興趣;她也親眼見到有些孩子因為太早握筆寫字,手指都彎曲變形了。

三民幼稚園會用測度計實地測量照明夠不夠;動靜課程交替,以免小朋友久坐室內;每學期老師去做家庭訪問時,會看看燈光夠不夠亮、電視擺放位置對不對;楊嬪媛還和其他老師一起為教育部編寫《幼兒視力保健教師手冊》,用「虎克船長」環遊世界的故事,設計了近40個活動,幫助孩子了解眼睛的構造、功能、疾病、治療與保健的常識,寓教於樂。「現在三民的小朋友沒有一個近視,」她自信地說。

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兼任講師蘇傳臣說,不少幼稚園把電視當成最安全、最省人力的「保姆」,下午四、五點上完課,就把小朋友往電視前一趕,讓孩子邊看卡通邊等父母,一看就是兩、三個小時,完全違反幼兒視力保健,看電視或電腦每30分鐘就應關機讓眼睛休息或看遠的原則。

三民幼稚園不用「電視保姆」,下課後老師繼續帶活動,直到父母來接。楊嬪媛說,「6歲前是視力保健的黃金期,老師要當帶動者。」

學齡篇 身體動起來留住好眼力

進了小學,孩子的視力更是每下愈況。根據衛生署委託台大醫學院的初步調查結果,2005年小一學生的近視率已增加到21%,小六學生則高達63%,也就是下一代在小學畢業時,每10個已有6.3個視茫茫(見表二)。

學童視力持續惡化,關鍵在靜態學習太多,養成大量用眼的習慣。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教授張孝筠指出。

目前小學每星期只有2~3節體育課,扣掉老師講解、示範的時間,學童的運動量有限;而根據《康健》對國小學童的調查,發現下課時間小朋友最常做的事是「和同學聊天」(71.54%),其次才是「去教室外玩或活動」(64.93%);相較於每天七節左右的靜態課程,孩子的活動量明顯不足。

教育部預計從這學期起在各級學校推動「快活計劃」,提倡「早自習不如早運動,出去做運動取代進去做功課」,並希望學生放學後至少再運動半小時,鼓勵學生每週活動至少達到210分鐘,也就是每天至少運動半小時。

不過,台灣師大衛教系教授陳政友說,「快活計劃」立意很理想,但他擔心如果沒有評鑑及罰則,對學校的強制力恐怕不夠,各校究竟落實多少、學生能否真的受益,都很難說。

他認為現在就可以做的,是請老師糾正學生的坐姿和握筆姿勢、觀察他們是不是瞇著眼睛看黑板,並儘量準時下課,鼓勵學生多到操場活動,就算雨天,也可以到走廊看看遠方,下課雖然只有10分鐘,但是已經足夠眼睛睫狀肌充分休息。「請老師多做一點,就對孩子的眼睛大有幫助。」

陳政友也建議學校表揚沒近視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,形成追求健康勝於成績的風氣,「為什麼我們只表揚會唸書和考試的學生?顧好健康也值得嘉獎。」

用不同感官學習

搶救視力,教材與教法也需要「革命」。

「不是只有用眼才能學習,」張孝筠舉例,可以讓小朋友用眼看故事、用耳聽故事、用嘴說故事,再用肢體把故事演出來;上自然課可以去戶外實地觀察,或者多動手操作、實驗。多種感官一起運作,不但學習效果好,也減輕眼睛的負擔。

日本就是靠改變上課方式拯救孩子的視力。陳政友說,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前是近視王國,戰後他們痛定思痛,認為眼力、體力也是國力的一環,於是大幅修改小學低年級的課程,增加活動、生活及技能教育,減少靜態的知識課程,現在學生的近視率已降低。

根據日本文部省2002年的統計,小學生視力不良比率為25.7%,台灣教育部公布的2002學年度國小學生視力不良比率則接近36%,日本學童近視的情形已比台灣緩和。

把校園變安親班

很多小學生放學後馬上趕赴安親班。安親班的確替父母解決不少困擾,但如果環境與做法不好,卻可能不利孩子的視力。

孩子上完一天課,再到安親班繼續上課或寫作業,眼睛仍然必須近距離工作,而且不像學校有規律的下課時間及操場可以活動,一坐就是兩、三個小時。

此外,照明夠不夠、桌椅高度適不適合,是否讓孩子持續看電視、用電腦,也都是問題,陳政友指出。

現在托兒所、幼稚園、安親班分屬不同部會管轄、適用不同法令,管理不易。

教育部今年一月通過《兒童教育及照顧法》草案,未來托兒所、幼稚園將一律改稱「幼兒園」;不論幼兒園、安親班或課輔中心的師生比、場地設備都將有更嚴格的限制,而且統一由教育部管,不再分散在不同部門。

但一位幼教學者說,「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」,不管現行法令或未來新法都還是有漏洞,例如,設立安親班的規定(如師生比、活動空間)比補習班嚴,很多安親班為規避較嚴格的法令,改以補習班名義立案,孩子恐怕仍得不到理想的照顧。

陳政友則建議,既然安親班有存在的必要,「何不把學校變成大型的安親班?」他建議公辦民營,讓業者經營下課後的時間,除了輔導課業,還要多提供運動類的社團活動,利用學校寬廣的環境、規律的作息,替視力把關。

他也不贊成低年級上半天班,因為多數學生下課後待在視覺環境可能不理想的安親班長達六、七個小時,長期下來恐怕很傷視力。他建議低年級也上全天,上午上課,下午留在學校繼續活動。

家庭篇 防近視跟防癌一樣重要

以下是非題,請做答:
( )做雷射手術、戴角膜塑形片可以治好近視
( )多吃紅蘿蔔、魚肝油就不會近視
( )近視是遺傳的,沒辦法預防
( )小孩子近視最好不要戴眼鏡,否則度數會變深
( )看不清楚就直接去眼鏡行配眼鏡

◎ 解答:以上皆非。

這是三民幼稚園在學生入學時給家長的視力保健測驗,園長楊嬪媛說,20題當中,很多家長只答對5~6題。

台大醫院眼科主任林隆光說,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近視是永久的眼疾,以為配眼鏡就行了;他在台大有視力保健通識課,很多學生竟也相信網路上未經證實、宣稱可治療近視的藥物或方法;《康健》最近對民眾做的民意調查,也只有約一半受訪者答得出「600度以上算高度近視」;足見國人缺乏正確的視力保健知識。

他提醒,目前普遍的錯誤觀念是:做雷射手術或戴角膜塑形片,就可以「治好」近視。

事實上,近視是不歸路,一旦發生就難以回復。雷射或角膜塑形片只能改變角膜弧度,減輕度數,但不能回復因近視而拉長的眼軸,即使做了雷射手術或配戴塑形片,不用再戴眼鏡,但高度近視的併發症仍可能發生;何況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雷射手術或戴塑形片。

高度近視 麻煩一籮筐

林隆光指出,台灣人的近視問題不只是盛行率高,更嚴重的是高度近視佔了人口的約20%,相較於國外的2%,實在驚人;但民眾卻對高度近視可能引起的併發症缺乏警覺。

他說,近視愈深,表示眼軸不正常增長愈厲害,視網膜與玻璃體的變化也愈嚴重。在國外,視網膜剝離最主要原因是老化和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,但台灣很多視網膜剝離的病例是高度近視的年輕人。隨著老化,將來還有黃斑部病變、網膜視神經退化、青光眼、白內障的風險,嚴重時都可能導致失明,他擔心有朝一日國人失明的主因,恐怕非近視莫屬。

彰化縣秀水鄉育民國小校長陳泗正,就是因為高度近視而引起青光眼及飛蚊症。

他說,戴著厚厚的鏡片已經不方便,平常眼睛也很容易疲勞;青光眼病發時,眼壓會升高,引起頭痛,眼睛還會霧霧的,像隔著毛玻璃看東西,很不舒服,必須點藥治療;天氣變化也會影響眼壓。他現在每半年做一次視野及眼底檢查,以免惡化。

陳泗正深知近視之苦,一有機會就叮嚀小朋友或家長預防近視,如果已經近視,也要避免惡化成高度近視。

家長不能缺席

為防治近視,教育部已陸續改善學校照明及調整課桌椅高度,幼稚園、小學也要定期為學生做視力檢查。

這幾年教育部開始推動「健康促進學校」,要讓小學生在學校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,視力保健也是其中一環。

但是不論學校做了多少,父母的配合、協助最重要,讓孩子在家裡也能有好的視覺環境與保健習慣。

楊嬪媛說,有時她問小朋友「週末都在做什麼」,不少孩子回答「睡覺跟看電視」;台灣師大衛教系教授陳政友的研究也發現,很多學童暑假時毫不節制地打電動、看電視,沒有大人管,放完假視力明顯衰退。

彰化縣育民國小校長陳泗正說,每學期做完視力檢查,校方會請家長帶檢查結果異常的學生去給醫生檢查,但部份家長會用「沒錢」、「沒時間」為理由遲遲不去,讓孩子錯失診療的機會。

對鄉鎮來說,醫療資源不足也是問題。陳泗正說,彰化縣秀水鄉沒有眼科醫師,必須去花壇鄉或彰化市就診,有些家長為免麻煩,就直接帶孩子去眼鏡行配鏡。

「家長需要不斷接受親職教育,」陳政友認為。

例如,學校可以利用家長會宣導視力保健;三民幼稚園藉教育部補助舉辦家長視力保健研習,並把他們組成志工團向其他家長宣導;宜蘭縣育英國小自創「愛眼週記」當成作業,提醒學生、家長回家也不要忘了愛護眼睛。

「當民眾普遍意識到近視的危害,形成『近視可以預防,我不要讓孩子近視』的風氣,甚至像預防癌症一樣積極預防近視,近視防治才有可能成功,」陳政友說。

大進步來自小改變

楊嬪媛三年前去南部訪評視力保健學校,有一個小學生告訴她:「我星期三最可憐了,因為只上半天,下午要補很多科,連畫畫也要補。」楊嬪媛問他為什麼要補畫畫,他回答:「你不知道嗎?現在實施多元入學方案,什麼都要會才行!」

陳政友認為,兒童健康每下愈況,是教育制度和國人價值觀的共同產物。

去年6月,他發表一篇國小學童學習壓力與近視的因果關係的研究,他發現,學童感受到強迫學習的壓力愈大(例如被迫去補習或學不感興趣的才藝),眼睛愈趨向近視;而且成績愈好或考試壓力愈大,愈會發生近視。

陳政友認為,教育政策需要變革,父母也要以平常心看待子女的前途,健康問題才有希望好轉。

花蓮教育大學幼教系教授張孝筠說,父母的壓力大、對子女的期望高,她可以理解,也不忍苛責,「但父母願不願意試著在生活裡做一些小小改變?」例如,節制孩子用電腦、看電視的時間、提醒孩子注意執筆及閱讀姿勢、週末去戶外走走。

父母給子女最大的幫助,並不是讓他們早早學會ㄅㄆㄇ、ABC和上網,而是為他們保住天生的好視力,這才是一輩子受益無窮的禮物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黑輪媽與豚妹 的頭像
    黑輪媽與豚妹

    キューピちゃんの豬窩

    黑輪媽與豚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