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寶吐奶吐不停!
新生兒偶發性的生理性溢奶,大多於滿周歲後就會有明顯的改善;相反地,若小寶寶是發生將喝下的奶水完全噴出,這樣的吐奶狀況,新手爸媽們可要多加觀察與注意囉!

文/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黃元惠

分辨篇
溢奶
【症狀】
胃內的奶水容易在寶寶打嗝或熟睡時,由胃逆流而上再由嘴角溢出,這種稱為「生理性溢奶」。
【常見原因】
(1)小寶寶在成長過程,大多曾發生過溢奶的情形,主要原因是新生兒的胃與食道交接處括約肌,功能尚未發育成熟,胃內的奶水容易在寶寶打嗝或熟睡時,由胃逆流而上再由嘴角溢出,這樣的狀況可以不需要治療,多數小寶寶在滿周歲前後,隨著胃括約肌功能發育成熟就不會再發生。
(2)另外一個常見的溢奶原因,是餵奶方式不適當,使得寶寶吞入大量的空氣而導致,通常在改變餵奶的速度或奶瓶的角度、多拍打嗝後,就可明顯改善。
吐奶
【症狀】
若小寶寶的奶水不是自然的由嘴角溢出,而是很用力地把所吃的奶完全噴出來,就稱為「吐奶」。
【併發症】
吐奶跟溢奶不一樣,吐奶是胃內的東西被強而有力排出來的現象,有時會造成吸入性肺炎、食道炎等併發症。
【常見原因】
(1)吐奶常見的原因,除了胃腸系統本身的疾病,如腸胃炎、胃食道逆流症、胃先天畸形、小腸先天畸形或大腸先天畸形。
(2)其他與腸胃無關的疾病,例如:牛奶蛋白過敏、乳糖耐受不良、咽喉炎、腦膜炎、尿道炎、肝炎或敗血症等所造成。
吐奶如果每天都發生一、兩次以上,或是合併營養不良、體重增加不理想等表現時,就應該找醫師診治。

吐奶發生時速就醫!
寶寶有溢奶或吐奶時,父母們請不要掉以輕心,最好能諮詢專業醫療人員的意見。如果是泡奶方式不對、餵奶方式不對、奶粉種類不合或肌肉發育未成熟等因素所造成的溢奶,接受正確的衛生教育觀念之後,就可以解決問題。若寶寶是吐奶而不是溢奶,並且每天都發生、或是合併營養不良、體重增加不理想等表現時,更需要早日接受醫師診治,以追查出真正原因及對症治療,讓每一位小寶寶都能順利長大。


認識篇
嬰兒型肥厚性胃幽門狹窄
有一種很特殊的小寶寶吐奶原因,是因胃本身的肌肉異常肥厚所造成,稱為「嬰兒型肥厚性胃幽門狹窄」。
3種常見病因
1.多重因素:嬰兒型肥厚性胃幽門狹窄的真正起因不明,研究後發現,有可能是多重因素所造成,包括基因、環境及胚胎發育等相關因素。
2.胃部發育不良:有些人認為是胃的神經發育不良所造成;有些人認為是與胃激素分泌異常有關;也有些人認為是因胃幽門肌肉的一氧化氮合成脢(nitric oxide synthase)不足所致。
3.胃幽門痙攣。

何謂胃幽門痙攣?
在各種推測假說中,以醫師Lynn在1960年代所提出,認為新生兒餵食奶水後,奶塊刺激胃幽門,產生幽門黏膜浮腫與肌肉負擔過大所造成的「胃幽門痙攣」,是比較合理的解釋。此病症好發於出生第二週~第六週的嬰兒,西方人發生率約為千分之四,東方人的發生率較低,約為千分之一。男女的比例約為4:1,病嬰常為第一胎,且足月生產。
病徵
此病的症狀是,在剛出生的前一星期,小寶寶可以正常喝奶,但是到第二星期後,會逐漸出現吐奶的情形,吐奶的方式會越來越厲害,最後常會一張口即將剛喝下的奶快速噴出,稱為「噴射狀嘔吐」,且吐出的奶水為一般奶水的顏色,不含青綠色的膽汁。
由於剛出生不久,許多初為人父母者會以為是因為餵奶方式不正確,或是泡奶方式不正確,或是奶粉種類不合等因素,而讓吐奶的情形持續下去。如果沒有及時給醫師診察,吐奶的情形會越來越嚴重,最後會導致營養不良、脫水、電解質不平衡和代謝性鹼中毒,嚴重時甚至造成吸入性肺炎,而引起生命危險。


診斷篇
居家判別法
1.常常吐奶。
2.明顯脫水:身體檢查可以看到小寶寶明顯脫水,在右上腹可摸到一個橄欖狀大小的腫塊,有些甚至可以看到由左至右的胃蠕動波形。
醫療診斷
醫師診斷的過程,常會安排腹部X光、上消化道攝影或腹部超音波等醫學影像檢查來確認原因。
1.Z腹部X光檢查:腹部X光檢查會發現一個脹大的胃部空氣泡泡,稱為「單一泡泡徵候」。
2.上消化道攝影:可以看到脹大的胃,以及細長的幽門通道。
3.超音波檢查:屬於較為簡單、方便又明確的工具,如果發現胃幽門肌肉厚度超過4公厘,長度超過16公厘,就可以確定診斷是肥厚性胃幽門狹窄。
治療
手術治療
肥厚性胃幽門狹窄確定診斷後,主要根治方式是手術治療,此方法是醫師Ramstedt在1912年所提出的胃幽門肌肉切開法(pyloromyotomy),將肥厚的胃幽門肌肉切開,讓奶水可以通過,治療就算完成。
【成功率100%】
這種手術成功率接近百分之百,幾乎沒有危險性,因此是今日世界各國醫師最常採用的治療方法。
藥物治療
除了手術治療之外,1990年代以後,日本的醫師嘗試用藥物來治療此病。主要治療藥物是注射與口服阿托平(atropine),以抑制造成肌肉痙攣之神經傳導物乙醯膽鹼(acetylcholine)的作用,而達到肌肉放鬆的效果。
【成功率87%】
據日本醫師Kawahara等人在2005年的報告,藥物治療的成功率可高達87%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黑輪媽與豚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