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家長在養育兒女的階段,常因為孩子的胃口不好、食欲差而煩惱不已,特別是在夏天。其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,難免會遇到這類情形,一般來說,除非是受到疾病的影響,否則應該都是短暫的現象,媽媽不妨先試著找出孩子食欲減低的原因,再進一步想辦法改善。

撰文/賴沂青 諮詢/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家醫科主任 林君玉‧台北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 許美雅
許多家長常會為孩子的食欲不振而憂心,總會問兒科醫師或營養師,「我家孩子都不吃東西,應該怎麼辦?」
體質好者較少食欲不振
台北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營養治療科許美雅營養師表示,食欲是健康的指標之一,要判定孩子是否為食欲不振?應該是當孩子出現異於平常的飲食習慣,明顯有食欲不振或食欲減退的症狀時,除了要懷疑有可能罹患腸胃上的疾病因素之外,也該考慮是否幼兒飲食種類缺少變化,或是進餐時的不良習慣等,但大多是幼兒不喜歡吃東西,甚而引發營養攝取不均衡導致體重減輕的原因所致。一般來說,從小體質良好者,較少有食欲不振的問題。
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家醫科主任林君玉醫師表示,幼兒營養狀態之良好、尚可或不良,要看孩子每天的飲食是否均衡,是否能被身體消化吸收及利用。良好的營養狀態是指孩子能攝取均衡營養,並經消化吸收代謝後,能維持正常體力、促進生長發育,對疾病的抵抗力強、一旦發病或受傷時,能迅速恢復健康。
相對來說,有些孩子吸收利用功能較差,可能產生營養不良的影響,例如:飲食中熱量不足會影響身體的效率,長期而言,會使肌肉的強度及耐力降低;蛋白質攝取不足會使肌肉軟弱,容易疲倦;維生素缺乏則會影響生理功能、心智的正常發展、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。尤其在幼兒期的骨骼、牙齒、肌肉及血液的生長發育處於旺盛期,營養不良會使發育趨緩。不過,值得一提的是,在生活飲食中熱量過多,也會使體重過重,容易導致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關節疾病等。

常見食欲不振的5原因
孩子食欲不振,常讓父母牽掛,家長可以多花一些心思觀察孩子的主因,除了疾病因素應該立即尋求醫師的診治外,其他問題可以再給予適切、漸進式的改善,一定可以幫助孩子提升食欲。關於幼兒常見食欲不振的原因如下:
1. 疾病因素:例如感冒、生病、消化不良、腹部脹氣、腹瀉等,任何疾病都有可能讓孩子失去胃口,或是在服用藥物期間也會明顯食欲降低,只要疾病症狀緩解胃口就會恢復了。
2. 情緒因素:情緒不佳、鬧脾氣也會影響孩子進食的欲望。
3. 飲食因素:食物不合口味、變化種類少,或是一碗飯摻雜太多食物,味道不夠單純也會影響食欲。
4. 飲食習慣:平時吃太多零食,有時反而會影響到正餐的食欲。另外,吃飯時間太專注在玩遊戲上也會分散食欲。
5. 偏食習慣:此為最常見的原因,也因此常導致營養攝取不足,造成體重下降。
由上述可知,首要改善孩子的食欲,就是讓進餐時間正常,進食時間也不要拖太長,不要讓孩子養成邊看電視邊吃飯或是東奔西跑。還有固定座位進食的好習慣,不但可以讓孩子飲食正常化,亦能幫助有效吸收。
就中醫的方法來說,林君玉醫師認為,家長可以利用中藥材幫助孩子提振食欲,以1~3歲階段的孩子來說,香砂六君子湯、陳皮、山楂、麥芽等都有助開胃、促進食欲、止瀉。甚至按摩 足三里穴 ,有幫助消化、增進食欲的功能。

教養方式和育兒環境也有影響
家長教養方法的轉變,例如用親切溫和的態度,勸誘小孩吃飯,如果行不通,可能是俗話說的「脾土不開」,可用開胃的中藥給小孩吃(建議還是先讓中醫師診斷,而不要自行購買中藥材服用),慢慢就會好轉,切記千萬不能以逼迫打罵的方式,因為這是沒用的。當然也能從下列方式著手:
1. 餐桌的氣氛必須是愉快、溫馨且安靜。
2. 要注重食物的配色,或把食物切成可愛的樣子,例如紅蘿蔔可以切成花朵形狀。
3. 使用可愛的餐盤、筷子、湯匙,增加食物的吸引力。
4. 蔬菜切成小段避免難以嚼食、吞嚥,菜色要多變化種類。
5. 食物要煮軟、嫩、溫度適中、美味好吃。
6. 食物要新鮮、鹹淡適宜。
7. 有苦味的食物,如苦瓜、A菜;刺鼻味的如木瓜、青椒等,是小朋友們普遍不愛吃的,也就不必勉強。
8. 夏天氣候熱,就不要給予太熱的湯,或油炸、燒烤的食物,以免油膩影響消化以及造成口破、皮膚癢。
9.準備好飯後點心,做為獎賞。如布丁、果凍、水果、冰淇淋在旁邊,要求吃完一定的量才可以享用。
10. 可以為孩子添加含有乳酸菌成分的營養補充品,幫助整腸健胃。

1~3歲均衡飲食的攝取建議
依照食物的營養特性,營養學家把食物分成6大類,許美雅營養師指出,所謂的「營養均衡」,是指各種營養素都要充足而不過量。為了使身體能夠充分獲得各種營養素,必須均衡攝食各類食物,不可偏食。
1. 五穀根莖類
提供熱量及部分蛋白質、維生素、礦物質及膳食纖維。包括:米飯、麵食、玉米、蕃薯等五穀雜糧。建議可食用全穀類食品(例如:糙米、胚芽米、全麥麵包等)避免精製食品,可攝取更豐富的維生素、礦物質及膳食纖維。
2. 油脂類
這裡油脂所指的是家中的烹調用油,提供熱量、脂肪及必需脂肪酸。平常吃肉和奶油已攝取了多量動物性的飽和脂肪,因此應以植物油(椰子油、棕櫚油除外)做為烹調之用,可使脂肪酸的攝取比例較為符合健康的需要。
3. 蛋豆魚肉類
提供蛋白質、部分熱量、脂肪、維生素及礦物質。「豆」是指黃豆及其製品(例如:豆腐、豆干、素雞等),其他如綠豆、紅豆屬於五穀根莖類。四季豆、菜豆則屬於蔬菜類。每天應吃2~3份,一份相當於魚、肉(去骨)、豆腐1塊、蛋1個。過量與不足都對健康不利。
4. 奶類
提供蛋白質,部分熱量、維生素及充足的維生素B2和鈣質。以前奶類和蛋魚肉豆類同屬一類。現在獨立出來自成一類食物。以國人的飲食習慣,如果沒有吃到奶類食物、鈣質與維生素B2的攝取量容易不足,提醒家長,1~3歲嬰幼兒每天應吃2~3份。
5. 蔬菜類
提供充足的維生素、礦物質及膳食纖維。每天至少要吃1~2種深綠色及深黃、紅色的蔬菜。其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含量,比淺色蔬菜來得豐富。
6. 水果類
提供部分熱量及充足的維生素、礦物質、膳食纖維。每天應多樣攝取並建議至少要有一個是富含維生素C(例如芭樂、橘子、柳丁、芒果、木瓜等)的時令水果。
孩子每日的飲食應該涵蓋6大類食物,食用的份量可依照孩子熱量消耗的需求來變化。活動量大的孩子,熱量需求較高者,採用的份數較多,組合變化也需較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黑輪媽與豚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