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這是一個注重EQ(情緒智商)的時代,家長們也都知道EQ與IQ一樣重要,但是要訓練EQ卻遠比IQ來得困難多了!因為EQ的高低,與一個人的個性、生長環境和價值觀有密切的關係,家長要如何從小培養孩子擁有好的情緒習慣呢?其實只要家長在平日生活中注意與bobo的情緒互動品質,就能夠養出高EQ的bobo喔!

企劃.撰文/楊文玉 採訪諮詢/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理事長楊俐容.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
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理事長楊俐容認為,現代的父母多半非常愛孩子,但是這份愛卻未必包含所有孩子成長需要的養分和滋潤。就孩子情緒的發展來說,愛是很重要的元素,但是這個元素的內涵有些是有助於幼兒情感發展,有些則恰巧是有害的。例如︰溺愛、過度保護、什麼事都幫孩子處理好,或者是徒有愛而沒有管教的行為,都可能讓孩子長大後,反而欠缺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。所以,家長想了解如何培養孩子的高EQ,就要先明白什麼樣的愛才是有助於成長的愛。


高EQ可激發學習動機‧提升學習效果
關於高EQ的重要性,楊俐容表示,為人父母者莫不期望自己的孩子一輩子幸福快樂,至於「什麼樣的人可以一輩子幸福快樂」呢?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結果是:如果家長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給足兩樣東西,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快樂的人。其中之一是讓孩子願意積極地把自己的能力展現出來,覺得自己是能夠有所貢獻的;第二是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,但這並不意味孩子的朋友一定要很多,而是必須培養孩子有能力愛別人,也有能力被愛,讓孩子比較容易建立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連結。而高EQ裡面包含的能力,例如:了解並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、了解他人的情緒、適切地處理別人的情緒,以及面對挫敗、克服困難等,正是自我展現與人際關係的重要基石。
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則表示,現代社會存在著許多壓力,要孩子面對這些壓力且順利平衡的達到快樂與滿足,就必須讓孩子的心靈充滿彈性,就好像有一張情緒保護網,以利面對成長後的人際與學習的問題。
楊俐容指出,高EQ是激發學習動機、提升學習效果的最佳觸媒。學習成效好的孩子必定熱愛學習,認為從不懂到懂的過程充滿樂趣;對於學習必然涵蓋的枯燥內容或是課業,總能夠妥善處理負面情緒,才能讓自己學得更好。相較之下,為了父母的要求而念書的孩子,就容易失去學習的動力,並感受到挫折。所以,學習要有好的表現,絕對需要情緒的動力,而提升孩子的EQ就是促進孩子學習的好方法。
在人際關係上,愈能夠理解、尊重別人的人,人際關係愈好;另外,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也很重要,為了人際關係而壓抑情緒的人也不會快樂。陳藹玲表示,EQ低的孩子就好像是心靈缺乏保護網,對於人際關係和學習方面常會有負面的結果,嚴重者會影響孩子對社會的態度,因此,對孩子而言,想要追求未來的學習與人際成就,需要高EQ來做良好的基礎。

情緒表現需後天培養
將情緒思考過後延緩表達出來是需要後天培養的,而不是先天的,所以,楊俐容指出,學齡前幼兒的情緒表達是直接的,不過,每個孩子先天表達情緒的方式也會有個別差異,例如:有些孩子天生只要有一點點刺激,他就會強烈的表達,可能有一點不高興就會躺在地上哭,或是哭得很大聲;但是有些孩子就算不舒服,也只是哭得小小聲而不太引人注意。有的孩子情緒起伏很大,有的孩子卻很穩定,有的孩子情緒一來會鬧很久,有的孩子卻可以一下子就轉移掉了,所以,在3歲前,孩子情緒的表現受到天生氣質的影響很深,但是隨著年齡漸長,情緒表達受到後天的影響也就愈深。
陳藹玲認為,因為現代社會人際關係較疏離,所以習慣把自己的感覺埋進心裡,或是不敢表達的孩子愈來愈多,當然,也有些孩子是習慣直接把自己所有的情緒都發洩出來;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,如果父母在這部分未做適當的處理,孩子長大以後情緒的處理就會「很原始」,而父母有關心情緒處理的孩子,通常在6歲左右就已經具備一些高EQ的技巧,包括:表達自己、同理別人、安慰別人、提出自己的要求以及等待,這樣的孩子不但不會在情緒來時,有著強烈的爆發表現,也比較能夠配合時間和情況,再判斷自己該怎麼合宜的表現情緒。

3大方法聰明處理情緒
孩子的情緒來了,家長該如何因應呢?除了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之外,平常生活之中,又該如何給予孩子正面情緒的引導呢?以下的3大方法讓家長能夠聰明的處理孩子情緒喔!
1. 面對負面情緒
家長最直接感受到困擾的通常是孩子的負面情緒,事實上,負面情緒並非全然不好,楊俐容認為,孩子感受到害怕才會知道要注意安全;孩子懂得羞愧才會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對的;有難過的經驗,才能同理他人的悲傷。所以負面情緒是人類很重要的反應之一,但是如果處理方式不當,就會為周遭的人帶來困擾,一般來說,家長總是第一個被困擾到的人,但是,如果家長能夠體認:當孩子碰到負面情緒的時候,正是進行情緒教育最好的時刻,並以了解、同理、接納和引導帶領孩子面對負面情緒,孩子就能了解負面情緒並非不好,並學會面對問題、克服困擾、表達和恰當地處理負面情緒。
2. 給情緒正面存款
往往家長在日常生活中,認為只要孩子不吵,日子就這樣過了,但是生活中有許多深刻的正面感受,父母卻未必會去體驗和強化,因為當孩子的情緒是正面的時候,父母不會感覺困擾,所以也就沒有想到要特別強化。楊俐容提醒家長,生命價值感建立在正面情緒經驗上。她認為,每個人都有一本情緒存款簿,正面情緒就是收入,負面情緒就是花費,正面情緒的經驗愈多,負面情緒就能處理得愈好。如果一個人對於生活沒有正面的評價,覺得活著一點意思都沒有,當然對解決生活中的難題也是興趣缺缺。但是正面情緒並非是像孩子愛吃麥當勞,就帶孩子去吃這般淺層的快樂,而是更為深層、正面的情感,例如:讓孩子感受自己是被愛的、被了解的、了解自己是可以有所貢獻的,雖然孩子年紀很小,當他想幫家長做事的時候,請家長肯定孩子,並常帶孩子接近大自然,豐富孩子的知覺,如此便能厚植孩子快樂的情感存款。
3. 學會忍耐與等待
楊俐容認為,3~6歲最重要的課題就是學習忍耐及等待,也就是培養孩子忍耐,等待一下,以期得到更深刻的滿足態度的關鍵期。至於父母如何引導,將影響孩子後天自我克制機制的發展。成就表現與人際關係都和忍耐及等待有關,以學習為例:即使非常喜愛學習的孩子,也一樣會對求知的某些過程如寫字感到枯燥乏味,但是當孩子認真的學會這個字而開始可以閱讀文章的時候,他從閱讀所得到的樂趣,正彌補了之前的忍耐與等待得到充分的回報。
3~6歲是建立良好EQ習慣的萌芽期,假設沒有發展好,父母還可以趁孩子小學5、6年級時做加強,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發展後設認知(meta cognition),也就是可以跳脫出自己的角色來看事件;EQ發展得不錯的孩子,回家不再只是抱怨同學很討厭,而會使用後設認知檢討人際關係不佳的來龍去脈。

給孩子高EQ的良好示範
楊俐容與陳藹玲都強調父母身教的重要性,他們認為在教育孩子上,不變的真理就是「以身作則」,如果父母常愁眉苦臉的,孩子也很難快樂,因此,她們建議家長可以從以下3點做起:
1. 保持正面思考
家長請先自問:是否常有正面情緒與思考的表現呢?因為成人也必須面對很大的壓力,如果家長本身在工作時撐了很久,回到家疲憊之餘,還說些喪氣話,孩子也就無法有一個快樂的環境;相反地,如果家長每天回家都可以找有趣或正面的事與家人分享,孩子漸漸地也會學習多觀察事物的正面及與人分享的習慣。
2. 正確表達負面情緒
當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,家長如何正確且恰當的表現自己的負面感受呢?正確的反應情緒並不是要家長每天都一定要心情愉快,雖然愉快比不愉快來得令人舒服,但是人總會有負面情緒,請家長自身要先覺察自己有負面的情緒,並和緩的傳達給孩子,不要以不耐煩的口吻責罵孩子。
3. 勇敢面對挫折
家長碰到挫敗時,用什麼樣的態度?也是孩子在學習的重點。家長是否能讓孩子學習到,碰到挫折時,可以在克服的過程與結果中得到真實的快樂是關鍵。但是很多家長都太過矜持,往往在家裡可能會報喜不報憂,所以楊俐容認為,在孩子可以承受的程度內,適度的和孩子分享挫折,也能讓孩子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。


6種反應讓EQ愈來愈差
EQ是情緒管理的能力,人類的情緒是必然且必要存在的,但多數父母過度關切孩子的幸福,很希望孩子不要生氣,他就可以不生氣了,但這樣的處理方式對於孩子的情感成長未必有幫助。許多父母面對孩子的情緒最常有的反應是以下6種:
1. 不聆聽孩子的情緒。
2. 漠視孩子的情緒,過度權威的命令和指揮。
3. 覺得情緒是要被藏起來的。
4. 認為正面的表達都是不恰當的。
5. 父母經常以指責或是羞辱孩子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情緒。
6. 不肯定、不鼓勵孩子。
父母在教導孩子的時候,常常不處理情緒,或是覺得情緒是不重要的,長久下來,孩子就會跟自己的感受愈來愈遠,但是疏遠並不代表情緒消失了,其實感受還是在的。但是,人一定要感知自己的情緒後才有辦法處理,所以,當家長否認孩子的情緒時,不但造成孩子不被尊重的感覺,也會使孩子感到混亂,覺察情緒的能力退化。例如:要出門時,家長要孩子多加一件衣服,孩子說:「不要,我好熱!」家長卻用很兇的口氣回答:「哪裡會熱,今天冷的要死!」事實上,孩子有自己的感覺是正常的,家長如果能夠換個語氣說:「可能你不覺得冷,但是你至少把外套帶著,等下如果冷了可以穿上」,那麼孩子不只感受到被尊重,也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心。
另外,就是常用指責或羞辱的方式責罵孩子,而不是帶孩子反省自己的行為會造成怎樣的後果,這樣的教育方式是無法為孩子的EQ成長提供沃土。另外,不鼓勵也是原因之一,但又分為兩種態度:一種是孩子已經有不錯的表現,還會拿更好表現的孩子跟他比較;另一種則是過度保護,太多的分析和教導讓孩子沒有機會在合理的範圍內,自己嘗試和學習,這樣對EQ的成長反而是不好的。

3個親子遊戲‧增進孩子的EQ
楊俐容認為,只要是能豐富孩子深層感受的情感經驗,讓孩子對情緒有所覺察和了解的遊戲都可以進行,在進行時,溫暖而放鬆的親子關係是關鍵,如果加上臉部表情的互動和身體的接近就更棒了!在生活中安排固定的時間來分享,甚至當孩子語言還沒有發展前,就可以多和孩子對話,讓孩子明白許多的情緒字彙等都是不錯的遊戲安排。
固定時間的經驗分享
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,親子雙方一定要有一些對談,家長可以每天安排固定時間,坐下來與孩子透過對談的方式一起分享當天的心情,這就是一種正面情緒的強化。由於缺少人際互動與對談,現在的孩子快樂容易流於浮面,所以,生活中有固定的時間分享正面經驗很重要,家長不應等到孩子有負面經驗的時候才來處理孩子的情緒,這樣就會演變成每次跟父母在一起都是不愉快的溝通,徒增孩子心理的負擔。
床邊和餐桌故事
陳藹玲表示,家長說故事給孩子聽有許多的好處,除了可以增進親子間的情感,在生活上遇到任何問題,也可以藉由繪本裡的故事啟發孩子;而楊俐容也認為,在家長說故事的同時,孩子可以隨著劇情的起伏有多層次的情緒變化,投入許多感受。陳藹玲自己本身就會利用孩子身邊熟悉的角色編故事說給孩子聽,孩子6歲以前,她說的是床邊故事;到了中年級,就改成說餐桌故事,內容多為爹地媽咪以前發生的故事,不但讓孩子更了解家長,具有傳承的意義,也多了與孩子正面情感交流的機會。
扮家家酒或扮演遊戲
扮演遊戲如扮家家酒或演話劇是一種對情緒理解後才能玩的遊戲,如凶狠的老虎和害怕的綿羊各自有其不同的情緒表現,當孩子在遊戲當中反映出感受經驗的時候,家長須有適當的回應,然後標示孩子的感受,例如:「你現在是不是好害怕?」或「小鳥現在很開心,你也很開心嗎?」讓孩子說出從遊戲中得到的感受。楊俐容指出,孩子的情緒愈豐富,代表孩子能細細分辨不同的情緒,也了解面對的狀況是不同的,相對地,孩子的EQ也愈好。如果孩子無法分辨情緒,不論是失望還是委屈,對他來說都是生氣,代表孩子的情緒處理還處在很原始的階段。所以,家長不但要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,還要依照孩子的語言和情感發展程度進行不一樣的處理,甚至進一步的討論原因(0~6歲只要讓孩子初步了解因果關係就可以了。)。

各年紀幼兒的社交和感情發展
1歲
.對陌生人感到害羞或焦慮。
.父母離開時會哭泣。
.在遊戲中透過模仿他人獲得快樂。
.對某些情況感到恐懼。
.對母親或看護者的喜歡程度超過其他人。
2歲
.表現出的獨立性愈來愈強。
.開始出現挑釁的行為。
.2歲中期分離焦慮增加,而後逐漸消失。
3歲
.情感和脾氣時常變化。
.會因為行動受挫而勃然大怒。
.會模仿成人與夥伴的行為,且會主動關心夥伴。
資料來源/《0~5歲育兒百科》

專家小語-
楊俐容:家長先檢視自我情緒處理方式
父母是很辛苦又全方位的角色,但是父母最大的收穫,就是能夠從親子互動中,去檢視自己情緒上的缺口。因為平時人與人之間總保持著一段距離,自我的情緒弱點在人際關係中不見得會凸顯,唯有當我們與親近的人相處時才會發現,原來自己很沒耐心或是很壓抑,當家長願意檢查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時,引導孩子的能力已經提升許多,在教養上也就成功了一大半!
陳藹玲:保持冷靜與孩子討論
對於情緒外顯的孩子,當他情緒出現問題的時候,家長請先保持冷靜的頭腦與孩子討論「為什麼」,引導孩子面對問題,並教導孩子使用語言或文字將情緒表達出來,而非把問題情緒化,以破壞東西或是傷害別人做為發洩的手段。而較為內斂或壓抑的孩子,家長則需要透過平時的觀察來關心孩子,假如孩子變得比平日還安靜,可能也代表孩子有情緒上的問題,家長更不能疏忽。而不論是面對哪一種孩子,教導孩子面對和接受問題是更重要的事。讓學齡前的孩子多接觸大自然,學齡後的孩子則透過大量閱讀,也有助於孩子培養高EQ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黑輪媽與豚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